睡觉会做梦是睡眠过程中大脑皮层部分区域仍保持一定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具有连续性、情境性的心理现象,与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大脑活动、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记忆的加工与整合等因素密切相关,是大脑正常功能活动的一种表现。

1、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的大脑活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是做梦的主要时期,此时大脑皮层的神经元活动较为活跃,与觉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相似。在这一阶段,脑干的网状结构激活系统向大脑皮层传递信号,促使大脑对存储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梦境。同时,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身体肌肉处于松弛状态,避免了身体跟随梦境做出动作,这种大脑活动与身体状态的分离,是做梦时的典型生理特征。

2、神经递质的动态变化:神经递质在做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乙酰胆碱等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增加,促进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为梦境的产生提供了神经基础;而去甲肾上腺素、serotonin等神经递质水平降低,使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弱,有助于维持梦境的连续性。神经递质的这种动态变化,调控着大脑在睡眠中的活动状态,影响着梦境的内容和强度。

3、记忆的加工与整合:做梦与大脑对记忆的加工和整合有关。睡眠过程中,大脑会对白天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编码和存储,而做梦可能是这一过程的外在表现。在梦境中,过去的记忆片段可能被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情境,这有助于强化记忆、巩固学习成果。研究表明,剥夺快速眼动睡眠会影响记忆的巩固,说明做梦在记忆加工中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

做梦可能是大脑功能的一种自我保护与修复机制。在睡眠过程中,大脑通过做梦可以减少外界刺激的干扰,使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得到一定的休息和调整。同时,梦境中大脑的活动可以促进神经突触的重塑,维持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对于长期处于精神压力下的人来说,做梦可能是大脑应对压力、保护自身功能的一种方式。

睡觉做梦的应对方法

为减少不良梦境对睡眠的影响,应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每天固定入睡和起床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使大脑的睡眠-觉醒周期保持稳定,减少因睡眠紊乱导致的多梦现象。睡前避免进行剧烈运动、观看恐怖或刺激的影视内容,防止大脑过度兴奋,影响睡眠质量和梦境内容。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黑暗、温度适宜,减少外界环境对睡眠的干扰。选择舒适的床垫和枕头,让身体处于放松状态,有助于进入深度睡眠,减少做梦的频率和强度。睡前可以进行一些放松活动,如冥想、深呼吸、听轻柔的音乐等,缓解白天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使大脑在睡眠中更易处于平静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