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农历2023年)
将是近年最后一次出现大年三十
2025年至2029年的除夕
均为农历腊月二十九
意味着“大年三十”将连续5年“缺席”
同时,农历2024年
将比公历2024年少12天
腊月逢小月=大年三十“缺席”
今年2月9日除夕为大年三十,但2025年至2029年连续5年的除夕都是大年二十九,下一个“大年三十”将在农历2030年“重现”;2039年至2041年连续3年也都没有“大年三十”。而近年的2013年、2016年、2022年也曾出现除夕为腊月二十九的情况。
2025年至2029年连续五年的除夕都是“大年二十九”。
“究其原因,都是月亮惹的祸。”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何永杰表示,“大年三十”时有时无是正常历法现象,由农历大小月所致。
与公历算法不同,我国农历中的“月”是按照月亮的盈亏圆缺变化周期来定义。新月、蛾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满月、亏凸月、下弦月、残月——从新月开始至残月结束,8种月相轮流出现的整个更替变化周期被称为一个“朔望月”。
每个朔望月周期会出现8种月相。
每当月球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背对着地球时,人们看不到月亮,这种现象为“日月合朔”,这一天被定为“朔日”,即农历初一。当月球运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月球的亮区全部面向地球,人们会看到一轮圆月,满月的这一天为“望日”,一般是农历十四、十五、十六甚至十七。
2024年全年月相日历,蓝格子为朔日即农历初一,红格子为望日。
“朔望月周期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一个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5306天,合计29天12小时44分钟04秒。”何永杰介绍,历法的日期必须是整数,因此,农历历法设有大月和小月,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
如果一个月的初一“日月合朔”时间比较早(约早于11时15分56秒),为确保下个月初一含有“日月合朔”的时刻,这个农历月无需多加1天(小月);如果上个月的“日月合朔”时间晚于11时15分56秒,这个农历月需要多加1天(大月)。
如果腊月遇上小月,就没有“大年三十”,除夕为大年二十九。
何永杰表示,农历2024年至2028年腊月均为小月,“日月合朔”时间均早于11时15分56秒,分别为6时26分33秒、3时51份42秒、4时24分05秒、4时12分0秒、1时24分10秒,这5个农历年的除夕为“大年二十九”。
农历中大小月的安排并不固定,有可能出现连续几个大月或连续小月,但大月的数量总体比小月多,所以有“大年三十”的农历年份比没有“大年三十”的农历年份更多。据统计,截至2050年的未来26年,除夕为“大年三十”的共有14次,除夕为“大年二十九”的有12次。
2039年至2041年连续3年除夕为大年二十九。
全年天数:农历平年
<公历年<农历闰年< p>即将到来的农历甲辰年(龙年)没有闰月,属于平年,其对应的公历日期为2024年2月10日至2025年1月28日,共354天;公历2024年为闰年,2月有29天,全年共366天——两者相比,公历比农历多了12天。这又是为什么呢?
为什么农历2024年比公历2024年少12天?农历的平年和闰年如何计算?
何永杰解释,公历中,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个回归年,其中,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农历中,平年1年有12个月,全年有354天或355天,比公历年的365天或366天少了10天至12天。
如前所述,我国传统的农历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一个月约29.5306天,3年下来,农历天数比公历天数少了1个多月。为此,人们采用增加“闰月”的办法,将农历闰年设为13个月,年长为384天或385天,平均比公历年多约19天。平均每19个农历年份里有12个平年和7个闰年,即“十九年七闰”的现象。经过农历置闰,每19个农历年的总天数会与公历基本相当。
原标题:《未来5年都没有大年三十!原因竟是......》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