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群众募资,将赞助者投入的资金视为捐赠性质,但对创业者或其他人而言,这也是良好的筹资方式,进而发展出其他类型。[3]根据众筹的筹集目的和回报方式,可以分为商品众筹和股权众筹两大类。[2]
回馈性质
编辑
基于回馈的群众募资已用于广泛目的,包括电影推广、自由软体开发、创造性专案、科学研究和公民专案,但大多数项目的资金分配不均,少数项目占总体资金的大部分。此外,群募款项会随著项目接近目标而增加,鼓励所谓的“从众效应”。研究还表明,在群募中,提案者的朋友和家人会贡献早期募资的大部分金额,而这样的大部资本可能会鼓励后续赞助者投资该项目。虽然资金不依赖于地点,但观察显示资金主要与传统融资方案的位置有关。在基于奖励的群募中,赞助者往往对项目回报抱有太大希望,并且必须在不满足回报时修改他们的预期。著名群募网站Kickstarter上有65%的资助者表示他们参与过的群募专案按时提供回馈,共有9%的专案没能向资助者提供回馈。[4]
捐赠性质
编辑
赞助者投入资金后提案者并无承诺回馈,是单纯的捐赠性质众筹。基于慈善捐赠的众筹是个人帮助慈善事业的集体努力。在慈善众筹中,资金用于解决环境或社会议题,也有许多关于个人的捐赠性质众筹案例,常与伤病有关,例如在GoFundMe上发起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伤者的100万美元众筹项目[5]。捐助者聚集在一起创建一个围绕共同事业的在线社区,以帮助资助服务和计划以解决问题。以捐赠者为基础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捐赠没有奖励,而不是基于利他主义心理。
债权性质
编辑
提案者向个人或组织募集资金,并在未来某个承诺的时点偿付本金与利息。提案者必须证明自身的信用及还款能力,以取得他人信任。
股权性质
编辑
赞助者投入资金后,获得组织的股权。若未来该组织营运状况良好,价值提升,则赞助者获得的股权价值也相对提高。
软体代币性质
编辑
新兴的方式是由项目组织方向赞助者提供基于数字或软体的价值代币作为对赞助者的奖励,称为首次代币发行(英文Initial coin offering,简写ICO)。代币由特定的开放分散网络创建,其价值在众包时可能存在或不存在,可能需要大量开发工作,并且在令牌生效之前最终软件释放并建立市场价值。虽然可以仅为代币本身筹集资金,但基于区块链的众筹筹集的资金也可以代表股权、债券、甚至是获资助实体的“做市商管理席位”。2016年后,ICO开始在全球流行,至少有18座网站专门提供ICO发售的消息和论坛。[6]全球代币性质众包的例子包括以太坊(ETH),一个开源的区块链平台,在2014年通过首次代币发行募集超过1700万美元[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际网路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释出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截至2017年7月18日,监测发现中国大陆已完成ICO项目65个。从融资规模来看,2017年以来,中国大陆已完成的ICO项目累计融资规模达63523.64 BTC、852753.36 ETH以及部分人民币与其他虚拟货币。以2017年7月19日零点价格换算,折合人民币总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8]ICO又分为功能型代币(Utility Token)和证券型代币(Security Token),证券型代币集资又称为“证券型代币发行”(英文Security Token Offerings,简写STO),又或称作证券型令牌、通证等名称,是一种由实质资产支持的代币,通常相当于现实世界的实质资产按比率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