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博话题#这届00后怎么都在扣1中,有一位博主给了我答案:扣1很早之前就在游戏中出现,那时连麦功能还没那么健全,打字又不方便,就常用1来表示“在,收到”的意思。
而随着人们的符号交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1”也在特定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工作时的“ok、在、收到……”,直播间的“要、准备好了、喜欢……”,并且在具体的不同语境中还能代表其他更多的意义,有“1”在手,就算是“社恐”也能够在线上交流中游刃有余~
每当我询问“扣1”这一种回复方式流行的原因时,不少朋友都不约而同地给出了答案——“因为更方便!”
在他们看来,周围人喜欢“扣1”是为了提高交流效率,无论是手机键盘还是电脑键盘,像“扣1”这样一个键就可以完成的回复大大缩短了回复时间,满足了他们对于简化交流的需求。
当然,这其中最大的乐趣还是在于“圈地自萌”。“扣1”被对话者视为彼此交流时的特定“暗语”,具有“仅圈内人懂”的特性,其他人很难正确解码。
Part 0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是数的起始,故而群集出现。当“1”代表着“收到”出现在会话页面,我们往往会期待第二个“1”、第三个“1”,因为这代表我们发出的消息有了回音。
当“1”代表着“加入”时,有了一个,我们也会不自觉地好奇下一个“1”是否存在,因为这代表着我们的团体将融入更多新鲜血液。
“扣1”虽然简洁直白,但假如在使用过程中脱离了语境,简简单单的一个“1”也难免引得网友们浮想联翩,成为我们笑点的来源。
例如,小孙在聊天软件中问同学,“待会你想去吃什么呢?”而对方没有给出具体的回答,只是随即回复了一个“1”,假如脱离开原本的语境,指代的意义就会发生变化了。
其实,在互联网衍生出的众多网络沟通方式中,“扣1”只是其中一种。
就像线上文字沟通与线下的面对面沟通相比,没有语气、面部表情、动作等的加持一样,用“1”代替“好的、收到”等文字表达,虽然交流反馈变得更加简便迅速,但数字看上去不带任何情绪,这其实也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交流的内容丰富度。
所以,尽管“扣1”的这种回复方式好像已经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其中的影响也是需要理性分析的。
Part 03
现在通信手段如此发达,以至于大家越来越习惯线上交流。
用“1”来回复消息,尽管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寒暄,加快了沟通效率,但也是如此,在离开网络环境、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时,我们会感觉大脑一片空白,“感觉话就在嘴边,但词汇零零碎碎的不知道怎么连贯起来,很难流畅地把话说明白。”
不仅如此,在课堂、演讲台、办公室等需要进行规范化表达的地方,我们也常常感受到表达能力下降,难以准确表达想法,深受互联网时代“文字失语症”的困扰。
其实我们并不是有这类困扰的小部分群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发布的一项有1333名青年参与的调查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
互联网的流行用语和流行的回复习惯让沟通交流变得更方便快捷,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及表达方式等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影响,以至于我们脱离流行用语的使用环境时,“词穷”问题渐渐显现出来。
过度依赖线上交流,会让线下交流变得困难,所以我们也应该注重表达方式的规范性、逻辑性和书面化,丰富语言,让“梗阻”的表达顺畅起来。
互/动/话/题
你喜欢用什么样的回复词呢?
往/期/精/彩
哪个瞬间,会让你特别想家?
“你还讨厌黑名单里的他/她吗?”
小尼对上的,不只是扑克牌。
╱· 投 稿 看 这 里 ·╱
⋘⋘
⋘⋘
编辑 | 罗旦琳
封面制作 | 艾丽婷
图片素材来源于视觉中国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出品
招有百变,以“1”应万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