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度:

字級大小:

A-

A

A+

回首頁 /

第三類【教科書】 /

071-082佛光教科書(共12冊) /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這是一般人對無常的感嘆。其實,世間一切有為法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因緣所生的諸法,空無自性,隨著緣聚而生,緣散而滅,它是三世遷流不住的,所以不但有情世間*1的眾生*2有生、老、病、死的現象,器世間*3的山河大地有成、住、壞、空*4的演變,人的心念有生、住、異、滅的變化,自然界的時序更是春、夏、秋、冬,或冷、暖、寒、暑的更替不已。也就是說,一切法在時間上是剎那*5不住,念念生滅,過去的已滅,未來的未生,現在的即生即滅,正如《金剛經》所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因為世間一切萬法無一是常住不變的,因此說「無常」。無常是宇宙人生一切現象的真理。依物理學來說,宇宙世間一切事物沒有一樣是靜止的,既然是動的,就是「無常」。因此,《八大人覺經》說:「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成佛之道》也說:「積聚皆銷散,崇高必墮落,合會要當離,有生無不死。」《萬善同歸集》卷三更是形容:「無常迅速,念念遷移,石火風燈,逝波殘照,露華電影,不足為喻。」這些都是說明人生無常的道理:三世遷流不住,所以無常;諸法因緣所生,所以無常。無常依其變化的速度,分為「念念無常」與「一期無常」兩種。在世間所有事物中,變化速度最快的,莫過於我人的心念,心念的生滅,剎那不住,比閃電還要迅速,因此《大乘寶雲經》卷七形容心念:「心如流水,生滅不住;心如燈炎,眾緣故有;是心如電,剎那不停。」除了心念是「念念無常」之外,其實人的生老病死、物的生住異滅、世界的成住壞空等,莫不是由剎那剎那的漸變,累積成一期的突變。因此,世間一切現象,乃至萬事萬物,可以說都只是時間性的存在而已。因為不論精神、物質,凡一切現象無一不剎那生滅變化,而且是不斷的變化,因此無常是世間實相,是永遠不變的真理。當初佛陀因為感悟人生無常,於是捨棄榮華,出家修道;成道之後,也以苦、空、無常的人生真相來開示眾生,所以原始佛教教團的成立,可以說是源於佛陀對諸行無常的體悟。世間無常故苦。順遂變成困逆固然是無常,禍厄轉為幸福也是無常。因此,無常不是消極的,無常說明:好的會變壞,壞的也能轉好。例如:貧窮的人,只要努力工作、經營,也有致富的可能;人事不和諧,只要肯與人為善,廣結善緣,自能贏得友誼;做事遇到挫折,只要能夠愈挫愈勇,逆境終將突破。無常對人生具有積極的激勵意義,因為世事無常,才能使我們脫離不滿的現狀;因為世事無常,所以得以體會法性的真實平等;因為世事無常,所以不會為神權邪說所迷惑。尤其,修學佛法的人因為有「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的無常觀*6,所以容易生起出離心,精進不懈,進趣佛道。《大般涅槃經》卷三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這是說明世間萬物無一得以常住不壞,凡生者必滅,因此,唯有超脫此生、滅的世界,才可達到寂靜的境域。也就是說,一切有為法的本性是空寂的,所以無常、無我,所以能實現涅槃,這就是「三法印」的思想根據,也是佛教的根本教義。無常使生滅相續,無常帶給人生無限的光明,無限的生機。如果世間一切永恆常住,則世界必然一片死寂,惟其一切法是由因緣和合而起,緣聚則生,緣散則滅,所以才有春夏秋冬的四時運轉,才有花開花落、月圓月缺的物換星移,才有聚散窮通、悲歡離合,也才能構成一個生機無限,多采多姿的有情世間。無常為我們的人生開拓更寬廣的空間,很多苦難都因無常而重新燃起無限的希望。所以,無常才能進步,才能更新,才能生生不息;無常,蘊藏無限的希望與生機,是最實在,最親切的真理。 【註釋】*1又名眾生世間、假名世間,是指由五陰和合的眾生,依正報而呈現種種不同的差別。據《摩訶止觀》卷五記載:眾生世間在十界中各有差別,如四惡趣是罪苦眾生,人天是受樂眾生,二乘是無漏眾生,菩薩是慈悲眾生,佛是常住無漏眾生。因為有這種種眾生的差別,所以稱為眾生世間。*2又作有情、含識、群生。指一切有情皆由萬法和合,眾緣成就而生,自無始以來歷經眾多生死,故稱眾生。如《大智度論》說:「眾生是由五蘊等眾緣假合而生,所以稱作眾生。」又《不增不減經》形容:法身為煩惱所纏,往來生死,因此名為眾生。總之,眾生就是指被無明煩惱所覆,流轉生死的六道有情而言。*3又名國土世間、住處世間,是指眾生所依的國土住處,因依報而住於種種不同的國土。例如:地獄住於赤鐵;畜生住於地、水、空;修羅住於海畔海底;人住於地面;天人住於天上;二乘住於方便土;菩薩或住於地面,或住於天上,或住於方便土,或住於實報莊嚴土;佛住於常寂光淨土。*4在佛教的時空觀中,以劫為基礎,來說明世界生成與毀滅的過程,而一個世界從成立到毀滅,其過程必經歷成、住、壞、空四個時期,稱為四劫。隨著四劫不斷遞嬗更迭,世界便隨之一次又一次地成了又壞,壞了又成。*5意譯為「須臾」、「念頃」,也就是一個心念起動之間的意思。剎那是最短暫的時間單位,以現在的時間計算,大約等於七十五分之一秒。所謂「少壯一彈指,六十三剎那」,可見剎那的短暫。*6又作非常觀。觀一切萬物之變化無有常法,稱為無常觀。 【習題】1.何謂無常?一切有為法為何無常?2.無常的種類有哪些?3.無常的現象為何?4.無常對人生有何啟示?

上一則 :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下一則 :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回上層

書目錄

071佛光教科書1 佛法僧三寶

p024 總序

p030 第一課 佛的意義

p040 第二課 如來十號

p050 第三課 佛身

p060 第四課 佛德

p068 第五課 佛像的種類

p074 第六課 他方佛名

p082 第七課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p092 第八課 法的意義

p100 第九課 佛陀說法因緣

p116 第十課 修學佛法的次第

p128 第十一課 佛法的內容

p136 第十二課 經典的來源

p146 第十三課 譯經事業

160 第十四課 僧的意義

p168 第十五課 僧團的組成

p180 第十六課 比丘尼教團

p194 第十七課 六和敬

p200 第十八課 聲聞僧與菩薩僧的區別

p212 第十九課 結夏安居

p222 第二十課 弘法利生

072佛光教科書2 佛教的真理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真理

p014 第二課 經藏

p024 第三課 律藏

p034 第四課 論藏

p042 第五課 戒律

p052 第六課 禪學

p066 第七課 般若

p076 第八課 四聖諦

p088 第九課 十二因緣

p098 第十課 五蘊

p106 第十一課 業力

p114 第十二課 八正道

p124 第十三課 因緣果報

p132 第十四課 三法印

p144 第十五課 緣起

p154 第十六課 空有

p164 第十七課 中道

p176 第十八課 無常

p184 第十九課 涅槃

p196 第二十課 煩惱

073佛光教科書3 菩薩行證

p004 第一課 菩薩道的起點

p012 第二課 菩薩道的實踐

p022 第三課 菩薩道的次第

p030 第四課 觀世音菩薩的化世因緣

p044 第五課 智者文殊菩薩

p056 第六課 普賢菩薩的大願

p066 第七課 地藏菩薩的事蹟

p074 第八課 彌勒歡喜佛

p090 第九課 藝術家馬鳴菩薩

p098 第十課 八宗共祖龍樹菩薩

p106 第十一課 破邪的提婆尊者

p112 第十二課 唯識家無著大師

p116 第十三課 千部論師世親菩薩

p124 第十四課 勝鬘夫人的十大受

p132 第十五課 《維摩經》與維摩

p140 第十六課 童男與童女

p156 第十七課 現代菩薩的性格

p166 第十八課 現代菩薩的丰姿

p190 第十九課 菩薩道的經論介紹

p206 第二十課 總論菩薩道

p214 第二一課 圓滿菩薩道

074佛光教科書4 佛教史

p004 第一課 僧團的成立

p014 第二課 經典的結集

p026 第三課 部派佛教的發展

p036 第四課 印度諸王朝的佛教

p056 第五課 印度大乘佛教的開展

p068 第六課 佛教的東傳

p078 第七課 魏晉佛教史

p092 第八課 南北朝佛教史

p108 第九課 譯經事業的開展

p120 第十課 隋唐佛教史

p132 第十一課 中國大乘八宗的開展

p152 第十二課 宋元明清佛教史

p166 第十三課 民國佛教史

p178 第十四課 西藏佛教史

p194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史

p21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史

p226 第十七課 東南亞、南亞佛教史

p240 第十八課 歐美佛教史

p256 第十九課 其他國家佛教史

p270 第二十課 新興教團的開展

075佛光教科書5 宗派概論

p004 第一課 宗派總論

p012 第二課 印度部派佛教

p032 第三課 印度大乘佛教學派

p046 第四課 俱舍宗

p058 第五課 成實宗

p070 第六課 律宗

p080 第七課 法相宗

p092 第八課 三論宗

p102 第九課 天台宗

p118 第十課 華嚴宗

p132 第十一課 真言宗

p146 第十二課 禪宗

p158 第十三課 淨土宗

p174 第十四課 藏傳佛教

p188 第十五課 日本佛教

p202 第十六課 韓國佛教

p218 第十七課 南傳佛教

p232 第十八課 大理佛教

p244 第十九課 蒙古佛教

p256 第二十課 宗派外人物

p270 第二一課 中印佛教的流傳

076佛光教科書6 實用佛教

p004 第一課 佛教的道德標準

p012 第二課 佛教的倫理觀

p022 第三課 般若的妙用

p032 第四課 佛教對經濟的看法

p040 第五課 佛教的戰鬥觀

p050 第六課 佛教對教育的看法

p062 第七課 佛教的政治觀

p078 第八課 佛教的參禪須知

p088 第九課 持戒與犯戒

p098 第十課 佛教的師弟之道

p106 第十一課 佛教的家庭觀

p118 第十二課 佛教的事親之道

p126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p134 第十四課 佛教徒的生活禮儀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徒的一日行

p150 第十六課 密行百事

p162 第十七課 佛教徒的生涯規劃

p170 第十八課 佛教對生老病死的看法

p180 第十九課 探病須知

p184 第二十課 臨終關懷應有的認識

p192 第二一課 佛教徒應讀專書

p200 第二二課 佛學參考資料

077佛光教科書7 佛教常識

p004 第一課 叢林寺院

p014 第二課 寺院建築

p022 第三課 道場行事

p038 第四課 寺政外事

p048 第五課 寺院清規

p058 第六課 宗教法令

p066 第七課 法器法物

p072 第八課 衣單僧物

p080 第九課 各種稱謂

p090 第十課 學佛行儀

p098 第十一課 叢林漫談

p106 第十二課 法事介紹

p114 第十三課 婚喪喜慶

p122 第十四課 佛教節日

p132 第十五課 民俗神祇

p138 第十六課 佛語典故

p158 第十七課 生活法相

p164 第十八課 修持常識

p170 第十九課 佛教的法數

p186 第二十課 佛教的第一

078佛光教科書8 佛教與世學

p004 第一課 佛教與宇宙

p014 第二課 佛教與命運

p024 第三課 佛教與神通

p032 第四課 佛教與法律

p042 第五課 佛教與哲學

p050 第六課 佛教與教育

p058 第七課 佛教與管理

p068 第八課 佛教與科學

p078 第九課 佛教與醫學

p086 第十課 佛教與會議

p098 第十一課 佛教與觀光

p108 第十二課 佛教與環保

p116 第十三課 佛教與農林

p130 第十四課 佛教與藝術

p142 第十五課 佛教與文學

p154 第十六課 佛教與建築

p164 第十七課 佛教與音樂

p178 第十八課 佛教與舞蹈

p186 第十九課 佛教與禮俗規範

p194 第二十課 佛教與地理風水

p204 第二一課 佛教與公益事業

p216 第二二課 佛教與心理諮商

079佛光教科書9 佛教問題探討

p004 第一課 信仰

p014 第二課 教理

p024 第三課 文史

p036 第四課 宗派

p060 第五課 戒律

p070 第六課 制度

p080 第七課 稱謂

p094 第八課 儀禮

p104 第九課 菩薩

p114 第十課 修行

p122 第十一課 宇宙

p128 第十二課 人生

p138 第十三課 生死

p146 第十四課 生活

p152 第十五課 家庭

p158 第十六課 素食

p166 第十七課 民俗

p176 第十八課 應世

p188 第十九課 神異

p196 第二十課 破邪

080佛光教科書10 宗教概說

p004 第一課 一神、多神與無神的探討

p014 第二課 印度外道種種

p020 第三課 如何選擇宗教信仰

p030 第四課 佛教的五乘宗教觀

p044 第五課 民間宗教介紹

p060 第六課 一貫道概說

p074 第七課 道教概說

p094 第八課 天主教概說

p104 第九課 耶穌教概說

p114 第十課 回教概說

p132 第十一課 猶太教概說

p144 第十二課 新興宗教介紹

p158 第十三課 附佛神祇的因緣

p168 第十四課 佛教對其他宗教的看法

p180 第十五課 佛教對三教九流的看法

p188 第十六課 佛教對異端邪說的看法

p198 第十七課 佛教對神壇的看法

p204 第十八課 巫術與靈媒

p214 第十九課 宗教祈禱的意義

p224 第二十課 宗教師的條件

081佛光教科書11 佛光學

p004 第一課 佛光學的內涵精神

p012 第二課 佛光學與當代思潮及未來使命

p020 第三課 傳統與現代融和

p028 第四課 佛光學的發展與方向

p036 第五課 國際佛光會的創會緣起

p044 第六課 國際佛光會的宗旨和理念

p054 第七課 國際佛光會會歌的意義

p058 第八課 國際佛光會主題演說簡介

p078 第九課 佛光三昧修持法

p088 第十課 國際佛光會禮儀要點

p096 第十一課 從佛光山認識人間佛教

p110 第十二課 人間佛教的經證

p130 第十三課 佛光教團的組織系統

p140 第十四課 佛光人的工作信條

p148 第十五課 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

p160 第十六課 佛光人的養成教育

p174 第十七課 佛光學問題初探

p226 第十八課 佛光人間事

p238 第十九課 佛光人情味

p250 第二十課 佛光山大事記

082佛光教科書12 佛教作品選錄

p004 第一課 十勸

p006 第二課 四相詩

p010 第三課 信心銘

p016 第四課 大乘起信論義記序

p018 第五課 三藏聖教序

p024 第六課 無相頌

p028 第七課 永嘉證道歌

p042 第八課 辭北堂書

p048 第九課 是非歌

p050 第十課 十牛圖頌

p056 第十一課 西齋淨土詩(選錄)

p066 第十二課 七筆勾

p070 第十三課 緇門崇行錄(選錄)

p080 第十四課 示廚

p086 第十五課 勸世詠

p090 第十六課 四願齊說

p096 第十七課 寶王三昧論

p100 第十八課 讚僧詩

p104 第十九課 五十生日感言

p108 第二十課 藥師七佛法會發願文

p114 第二一課 慈航法師遺訓

p118 第二二課 佛光大藏經編修緣起

p122 第二三課 佛光菜根譚(節錄)

p132 第二四課 文選

p144 第二五課 詩選

p164 第二六課 悟道詩

p184 第二七課 詞選

p202 第二八課 佛寺聯語(選錄)

p230 第二九課 座右銘

p240 第三十課 燄口召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