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萨拉热窝,人们往往能联想到20世纪那段不寻常的历史。这座城市,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更在波黑战争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今,萨拉热窝已经逐渐从战争的阴霾中走出,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
萨拉热窝,这个城市隶属于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一个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国家。它东邻塞尔维亚,东南部与黑山共和国接壤,西部及北部则紧邻克罗地亚。萨拉热窝是波黑的首都,其国土总面积为51197平方公里,人口数量为351万,主要民族有波斯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
萨拉热窝因"萨拉热窝事件"而闻名,这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斑驳的萨拉热窝拉丁桥默默伫立,桥栏上的纹路仿佛镌刻着岁月的密码,脚下流淌的米利查河泛着细碎波光,很难想象百余年前,一颗子弹如何在这里掀起了改变世界的惊涛骇浪。
拉丁桥采用三拱四孔设计,中央两孔为圆形拱券,两端引桥采用梯形结构。桥面由萨拉热窝特有的灰白色石灰岩铺筑,护栏采用简洁的矮墙式造型,整体展现奥斯曼帝国后期桥梁建造技术特征。桥墩基础建有分水尖结构以抵御洪水冲击。
现桥体禁止机动车通行,桥面可见19世纪铺设的原始石板与20世纪修补的混凝土接缝
。东侧桥头保留着1914年事件发生时的地面弹痕标记,西侧建有青铜铭文碑记述历史事件经过。
为了纪念这一历史事件,桥边树立了一把石椅,其面向的方向正是当年枪杀发生的地点。
站在拉丁桥头的石板路上,我低头盯着那方嵌在水泥地面的脚印。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洛·普林西普就是站在这里,扣动了改变世界的扳机。枪声穿过百年,在萨拉热窝的街巷里至今留有回响。
1977年,南斯拉夫当局,在普林西普刺杀皇储时站立的街道石板上,用水泥浇筑了一双脚印,还在旁边的墙壁上,嵌入了一块约一平方米大小的大理石板,石板上面,用塞语和英语两种文字刻着:1914年6月28日,加弗利洛·普林西普就是在这个地方,刺杀了奥地利斐迪南皇储及其夫人索菲亚。现在,街道路面上的那双脚印,成了来到萨拉热窝的游客必须的打卡点。
站在历史的记忆点,人们往往会那样想:如果不是因为波斯尼亚总督波蒂奥雷克改变行程路线,避开市中心的狭窄街道,改为沿阿佩尔码头直接前往驻军医院,探望在前面刺杀爆炸中受伤的那位副官;如果司机没有驶错路线,无意中拐到弗朗茨·约瑟夫街时;如果他没有在那个转角处停车,那么普林西普可能会射偏,或者仅仅是打伤大公——距离这么近,他的第一颗子弹还都只是打穿了车体,不经意间杀死了女公爵。或者,在推推搡搡的人群中,这个身材矮小的刺客可能根本连枪都开不了。如果发生了以上任何一种情况,自那个“晴空万里”的夏季星期天以来的整个人类历史进程都可能会被改写,而那一天也标志着一个同样晴朗的时代——美好年代——的结束。无论如何,世界大战都不可能在一个月后爆发。
拉丁桥的另一端,暗杀博物馆静静地矗立着。博物馆由一处单元房改建而来,租赁自当地一户人家,包括入口处走廊、办公室和展厅在内,总面积不到100平方米。展厅以萨拉热窝刺杀事件为主线,展品包括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塑像,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枪手——波斯尼亚塞族青年普林西普的照片以及部分史料、实物。此外,博物馆内还展出一些一战宣传画册、一战步兵武器实物以及萨拉热窝当时社会形态图片等。
博物馆外墙上是那段历史照片
街角还安放着被刺杀时乘坐的汽车
因为此事件发行的邮票,画面是戏剧性的刺杀现场;斐迪南车队在萨拉热窝市政厅返回途中因司机迷路,恰好停在普林西普面前。后者连开两枪,大公夫妇当场殒命。此前已有刺客投掷炸弹未果,但奥匈当局未加强安保,暴露致命疏忽。
弗朗茨·约瑟夫街的另一头冷静不少
从此,波黑的历史也迎来了新的篇章。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入侵南斯拉夫,波黑沦为轴心国的傀儡。战后,波黑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社会主义共和国之名,重归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然而,在1991年前南斯拉夫的解体,使得波黑的穆斯林与塞尔维亚及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产生了严重分歧。
1992年4月6日,欧盟的前身欧共体正式承认南斯拉夫联邦的加盟共和国波黑独立,而就在波黑独立的这一天,坚持留在南联盟的波黑塞尔维亚族(塞族)动用坦克和火炮将主要由穆斯林族和克罗地亚族居住的萨拉热窝包围,不间断地对其进行轰炸,波黑战争由此爆发,引发了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政治格局。战争造成了大规模的人口伤亡和难民潮,是波黑历史上最惨痛的一页,此后,三族间的战争历时长达三年半之久。
老城区的石墙像位沉默的老者,皮肤上布满深浅不一的坑洼——那是1992年波黑战争留下的弹孔。当地人说,有些居民不愿修补这些痕迹,宁愿让斑驳的墙体提醒每个过客: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在萨拉热窝的街头巷尾,你可能会看到一些触目惊心的红色印记,它们如同玫瑰般在地面绽放,却带着深深的悲痛。这些被称为“血色玫瑰”的印记,是波黑战争期间炮弹爆炸留下的弹坑,后来被红色树脂填充,形成了一朵朵血溅的“萨拉热窝玫瑰”,将城市曾经经受的痛苦,巧手化为血色之下的浪漫。以纪念那些在此处失去生命的无辜平民。转角处的地面上,红色树脂浇筑的“血色玫瑰”正沿着弹痕绽放,每一朵都标记着一颗子弹坠落的位置,以及它带走的生命。
漫步在这些印记之间,你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还能深刻体会到对和平的渴望。萨拉热窝的这份独特记忆,提醒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清真寺的宣礼声与东正教堂的钟声在午后的空气里交织,市集上戴着头巾的波斯尼亚妇女与穿西装的塞尔维亚商人擦肩而过。这座城市曾被宗教与民族的裂痕撕扯得面目全非,如今却在废墟之上长出了共生的模样。一位卖手工艺品的老人指着摊位上的铜器告诉我:“子弹能打穿墙壁,却打不碎萨拉热窝人手里的锤子。”
远处的山间仍有战争留下的断壁残垣,近处的街巷已飘起饭菜香。我突然明白,所谓“欧洲的火药桶”从不是这片土地的宿命。那些刻在砖石里的伤痕,既是警示,也是勋章——它们见证过人性的幽暗,更见证了文明在灰烬中重生的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