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畴昔是州今是县,江淮之委海之端”

西式的钟楼:百年时间,依然转动不止

在谯楼前面则是另一座完全不同类型的建筑,它就是钟楼。民国三年,张謇和其兄从上海买来巨钟,并在谯楼前修建了这座钟楼。钟楼的设计师是南通人孙支厦。他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建筑风格上有着明显的西方艺术风格。

钟楼西式的建筑风格与后方的谯楼形成鲜明对比,形成中西结合的景观。

(南通本土建筑师孙支夏和南通钟楼的设计手绘稿)

钟楼建成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南通最高建筑,也是最特别的建筑。现在看到的钟楼,和100多年前落成的时候,外观基本一致。钟楼是典型的民国风建筑,和现在的群英馆、博物苑风格相似。当时,孙支夏参照了国外式样,模仿世界上非常著名的英国大本钟而设计。张謇先生想尽办法与英国方取得联系,希望英国工匠能够帮助建造。谁能料到,英国答复大本钟实际上是由上海工匠制造,张謇先生最终请来了上海工匠前来修建。

南通城解放,钟楼顶端升起一面鲜艳的红旗。1949年2月4日,南通市人民政府在钟楼挂牌。后来,钟楼年久失修,外墙剥落,修补后的外观产生了变化。从南通摄影师姚剑湘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钟楼照片上,基本看不出钟楼原本的样子,窗户被封锁并粉刷成白墙,大钟也常年失修,不再精准。

(百余年来,钟楼外观的前后对比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城市飞速发展,十字街一带作为市中心,发展欣欣向荣,而这座四面粉成白墙的钟楼,反而影响了市容市貌。1999年,市政府决定修复钟楼,2000年新世纪初,钟楼竣工,恢复了原貌。

进入新世纪,钟楼和谯楼还在不断地进行升级改造,包括防雷改造工程,大钟的维修保养,钟楼附近还建成了下沉式广场。百年前的大钟仍在运行,只不过它早已不是南通最高建筑了。屹立在城市中心的钟楼,经历了风雨沧桑,也见证了南通城百年变化。

钟楼和谯楼一西一中,一高一低,一前一后,经风经雨却宠辱不惊。它们是看得见的历史,是有温度有良心的历史记录与呈现者。细细凝望,你就能在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中感受到城市的沧桑巨变。

扫描关注公众号

【江海儿女都在读】

【点击阅读】骑单车上班的财政部副部长

【点击阅读】京沪二线江苏14站! 南通4站成大赢家!

【点击阅读】惊心动魄的上海第三机场-南通新机场诞生记

【点击阅读】南通这个小镇,已走出7位将军

江海儿女旅游小店,提供江浙沪等地精品美食度假内容。

↓ ↓ ↓ ↓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进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