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铩羽而归”常被误读为“shà”,实际上正确读音应为“shā”,与“沙”同音。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比喻像羽毛被摧残的鸟一样,狼狈不堪地返回,暗指人们在遭遇挫折或失败后失意的归来。
铩字的构成是一个形声兼会意字,左边的“钅”字根表示与金属相关,而右边的“杀”则承载了“杀伤”的含义,表明“铩”与武器的关系,原意为长刃矛。根据《汉书·陈胜项籍传》中的注解,铩指的正是这种长刃武器。通过这个字的演变,铩羽的含义逐渐引申为“摧残”,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意象。
“铩羽而归”一词源于南朝宋代的文学家鲍照,他在《拜侍郎上疏》中写道:“铩羽暴鳞,复见翻跃。”这句自喻表达了他在仕途艰辛中不屈不挠的精神。鲍照出身寒微,才华横溢,却因直言进谏而遭到贬谪,他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日子里,写下这篇充满情感与力量的求职书。
这篇上疏不仅仅是一份求职信,更是对当时门阀制度的控诉,展现了鲍照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通过“铩羽暴鳞”这一意象,鲍照传达了即便在逆境中也要努力振作的坚定信念。这样的精神,正如同今天许多人在职场和生活中所面对的挑战,值得我们深思与借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